为宣扬优秀教师师德风范, 激发教师见贤思齐内生动力,10月11日下午,数学系在D座实验楼232室召开师德师风榜样分享会。
数学系邀请汕头大学原副校长,现数学研究所所长乌兰哈斯教授为全系老师分享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关爱学生等方面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真实、具体、感人的育人故事和实践感悟。
求学之路
会议伊始,乌兰哈斯教授分享了他的求学之路。乌兰哈斯教授是文革之后第一届通过高考入学的大学生,那时他是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的一名下乡知青。
入学时,乌兰哈斯教授的学习基础偏差,中学时期没有接触过生物、有机化学和英语,数学课程中连指数和对数都没有学过。考虑到班级内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学校特意安排了一个学期的高中数学衔接课程,系统地帮大家补齐知识短板,为学生们后续大学数学课程学习筑牢根基。
深知这份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乌兰哈斯教授与同学们始终保持着如饥似渴的求知状态。他们心中怀揣着助力国家富强、推动民族复兴、促进科学进步的远大理想。从第一学期起,便始终以刻苦钻研的态度投入学习,此后每个学期也始终坚守这份初心,力求在学业上不断精进、追求上进。
在大学期间,乌兰哈斯教授认为他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自学能力,这对他后来读硕、出国读博等都影响深远。他提到了一种“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学习方法。“从薄到厚” 要多提问题、解答问题、记录感想、补充理由,“从厚到薄” 需注重章节总结、把握要点、提炼方法。
乌兰哈斯教授充分实践了这一方法,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开始,所有课程都如此:在书上写字、夹纸条补充理由和感想,从而300 页的书能变成 400 页,实现 “读厚”;章节或课程结束后,会总结归纳成整体,只留核心内容,实现 “读薄”。乌兰哈斯教授认为这是真正的 “精读”,尤其适用于数学的基础课程,后来他也把这种读书方法介绍给了很多学生,学生们受益匪浅。
感念恩师
谈及求学生涯中给予自己深刻影响的老师,乌兰哈斯教授在会议上特别提到了大学时的班主任敖弼统老师和巴德玛苏荣老师,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不久读大学的前辈,具有很高的数学修养。两位老师承担着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复变函数、抽象代数等重要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是基础扎实、责任心极强的老师。 满分为 100分的考试,老师们常会额外增加 20 分的拓展题目,以此鞭策学生突破自我。而乌兰哈斯教授与同学们也不负期望,始终以认真的态度全力完成题目、深耕知识。师生之间这份双向的投入与鼓励,让班级里的学习氛围愈发浓厚,形成了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李琼瑶老师是乌兰哈斯教授的研究生导师,不仅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给予学生支持,更着眼于其学术视野的拓展。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安排乌兰哈斯教授前往杭州大学进修半年,使得有机会接触并学习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991 至 1992 年,乌兰哈斯教授进入武汉大学中法数学中心开展数学研究与学习,在此期间,余家荣先生成为乌兰哈斯教授学术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余先生对乌兰哈斯教授十分关怀,除了在科研上给予专业指导,还常常以蒙古族著名数学家明安图为榜样,鼓励乌兰哈斯教授打破思维局限、勇于开拓创新,也寄予他以明安图为标杆,潜心钻研数学的深切期望。
老师们诲人不倦地传授知识,乌兰哈斯教授从他们身上汲取了教育的热忱与方法,不仅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懂得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 就像当年自己受益的 “从薄到厚再到薄” 的读书法,后来也被乌兰哈斯教授融入教学,耐心教给学生。正是前辈老师们的倾囊相授,让乌兰哈斯教授明白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火种。而这份传承乌兰哈斯教授也始终践行在教书育人中。
本次分享会,乌兰哈斯教授向在座的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教导学生的实践方法和前辈教师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乌兰哈斯教授希望与在座各位老师一道,接过这份教育热忱的接力棒,以深耕教育的耐心、专业治学的匠心,陪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程中稳步前行。
数学系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本次分享会,感受颇深,各位老师表示未来会把这份感悟转化为教学动力,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更会牢记 “为国家育人才” 的初心,在课堂上传递知识,让教育的热忱与传承在数学系延续下去,共同为培养更多优秀数学人才而努力。


